- 登入
- 註冊

當咖啡成為一種生活型態!如何在紅海市場中勝出呢?

咖啡產業在近兩百年來有了大幅度成長,喝咖啡不僅是一件具有歷史文化深度的事,更普及到一般大眾的生活之中!從便利超商、文青咖啡館、連鎖咖啡廳到精品咖啡…各種咖啡的經營模式興起,不難看出咖啡市場的蓬勃發展與競爭激烈。要如何才能在這紅海的市場中,展露頭角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呢?
文章目錄

關於咖啡發展
咖啡文化其實發展的相當快速,第一波咖啡浪潮出現於20世紀初,即溶咖啡的發明將咖啡作為消費品推向了大眾市場;二次大戰以後,源自義大利蒸氣加壓萃取濃縮咖啡的方法開始被人們熟悉和接受,以濃縮為基礎的花式咖啡漸漸地流行,隨後星巴克(Starbucks)等連鎖咖啡店出現並風靡全球,所帶起的義式重烘焙潮流,成為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代表;而第三波咖啡浪潮在美國崛起,有別於咖啡界的第一大龍頭星巴克,第三波咖啡廳降低了烘焙度,倡導淺中焙美學,強調柔和明亮的酸甜水果韻。
第三波咖啡革命不同於以往把咖啡當成工業化生產的原物料,人們試圖瞭解更多咖啡製作的起源,喝咖啡成為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款商品。咖啡豆的種植、採摘、處理、保存、運送、烘焙和製作…每一個環節都是重要的工序,也開始追溯源頭並講究咖啡的品種、產地的風土、產製的手法、烘焙的程度…等,並建立了一套品評標準,讓咖啡的世界充滿了魔力:)
台灣咖啡戰場
台灣的消費者平均每人飲用204杯咖啡,創造超過480億元的商機!2019年,路易莎(LOUISA)總店數正式超越星巴克,此消息曝光後,咖啡這門生意的經營哲學也瞬間引起諸多關注,全家便利超商、7-Eleven、Cama、路易莎、星巴克等等所在的咖啡戰局裡,誰能端出制霸的商業模式,吸引咖啡愛好者選邊「戰」,誰就能取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台灣目前的咖啡商業模式,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 超商外帶咖啡為主,提供快速、便利,且營造出「平價不等於廉價」的品牌
- 大型連鎖店提供極致的第三空間,高體驗的大型店兼具傳遞品牌形象的功能
- 特色咖啡廳自烘咖啡豆店,經營者大多是冠軍咖啡手或烘豆師
- 複合式咖啡融合餐食與飲品多角化經營的策略,提供友善的價位
這四種商業模式,無論哪一種都各有其愛好者。如何在百家爭鳴的咖啡商機背後,從洞察顧客心理到掌握市場生態,都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科技創新,新的咖啡策略
當咖啡浪潮已拉高到一定層次,新戰局的展開往往挑戰各家品牌的經營態度。觀察當代咖啡市場的趨勢及發展,中國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凸顯外帶市場的可能與方便性;而路邊隨處可見的飲料店或超商賣的咖啡品質也再不斷的提升。無論是哪一種商業模式,都是更貼近顧客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服務。
已知的是,通路優勢能率先滿足消費者需求,但接下來,誰能有效收集會員數據並分析出對企業有利的商業模式;面對來來往往的顧客,究竟該透過店面氛圍的塑造選擇留客或不留客的策略,眾多細節考驗著各家經營者的生意頭腦,而服務與數據的接軌、線上體驗與實體店點的結合都將成為未來的關鍵指標。
所謂的第四波咖啡浪潮雖然還未被明確定義,但咖啡廳的商業模式急遽變化,咖啡廳的經營者應該要更貼近市場的需求,並透過美學與創意建立起品牌鮮明的形象,期許台灣未來也可以孕育出世界級的咖啡品牌,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咖啡的實力。

蕾咪的理財課 線上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