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股市大跌或大漲時,到底該如何應對?該何時出場?你有這5個停利停損點迷思嗎?
文章目錄
當全球股市進入盤整波動期,許多人跑來訊問蕾咪應該如何應對?又該怎麼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近期美股與台股的大跌,也導致許多人帳面損失,但是,同時卻也有人因此大賺一波。
套一句巴菲特名言「海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 Buffet
因為資產配置的關係,加上嚴守停利停損點,緊急備用金足夠,所以股市震盪時,不但沒有影響到資產太多,更是蕾咪個人覺得適合開始關注股市佈局的好時機;這篇就來分享我們的實際作法,以及大家對於停利點與停損點的迷思吧!
不要隨著股市大盤起伏而輕易調整策略
理論上,我們應該試著去找出一個自己專屬的投資策略,這個投資原則不應該隨著股市漲跌而輕易改變;投資本質其實是一個單調又重複的行為,著墨在兩個重點
一、選股策略
二、出場策略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很複雜?
不是的,投資股票的本質上是單純的,單純的就是「何時買入?」與「何時賣出?」這兩件事情而已。
選股策略探討的是「何時買入?」,出場策略探討的是「何時賣出?」
其中,市面上90%的書籍,都著墨在選股策略,對於出場策略卻是三言兩語的帶過;原因是選股大都牽涉到大量的功課與複雜的分析,但是,出場策略其實很單純,就是「你打算賺多少錢?」或「你打算賠多少錢?」才賣出股票。
不論是你是股票投資新手或老手,投資策略當中,少了買入或賣出任何一部分,都代表你的投資策略還不完整,在投資界裡我們常說「買是徒弟,賣是師傅。」所以當你只有選股策略,卻沒有出場策略時,那就代表你還沒有真正的學會投資;因為,選股考驗的是分析能力,賣股考驗的卻是心性;而完整的投資策略裡面,一定會有走到獲利了結這步的一天。
這篇,我們將特別來深入探討出場策略,希望能讓大家面對股市變化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完整投資策略。
一、選股策略 – 何時買入?
選股策略有非常多種,通常根據資產配置的需要,我們可能會依照自己的風險等級,來決定使用的選股交易策略;建議大家找尋自己專屬的派別深入研究學習,蕾咪自己是屬於穩健保守型的投資人,所以主力都是著墨在存股與價值型成長股的研究。 🙂
財務規劃卻是更加宏觀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因為職業穩定,選擇較高報酬高風險的選股策略,職業變動高,而降低投資方面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能根據你的年紀,配置不同比例的資金在不同類型的標的上。
以蕾咪來說,10%作為退休資產累積,60%放在價值波段或定存股,而30%放在比較積極或冒險型的投資標的;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投資,才能幫助你長期的累積資產。
例如:
退休型 美股ETF再平衡策略
保守型 定存股 選股策略
穩健型 價值型 選股策略
積極型 成長型 選股策略
冒險型 短期波段 選股策略
其中,穩健保守型的人,可以著墨在價值投資與定存股類型的研究。
想要趁年輕快速累積資產的人,成長波段股與價值類股,則是主要研究的目標。
通常,美股ETF或以領取股利為目標的投資人,專注在累積股票資產,賺取被動收入。
因此,在大盤下跌時,可能會因此加碼買進,目標是為了快速構築自己的資產等級。
相反的,以賺取資本利得,股票成長波段為目標的人,可能會因為股市大漲或大跌而開始感到慌張。
因此,蕾咪這篇想針對這個族群的人來分享給大家關於出場策略的建構邏輯,也歡迎大家留言給我你是哪一種投資人喔!
二、出場策略 – 何時賣出?
賣出股票,其實最終只有兩種結果「賺錢」與「賠錢」;當然我們可以講得更文青一點,顯得自己知識比較高尚,說自己是「獲利了結」或者是「停損出場」;我們沒有要跟你玩文字遊戲,所以,大家就誠實的面對自己吧!對於投資,我們就是想要賺錢,不想要賠錢;就是想要獲利了結,不想要停損出場。
停利點的迷思
在股市大跌前,曾有學生跑來問蕾咪,說他自認對投資非常有研究。
但是,當時的股市大盤一直漲,應該繼續投資,還是要賣出股票呢?
當時,我問他兩個問題…
「你有設定停利點嗎?」
「你的停利點到了嗎?」
他說,他有設定停利點,停利點也到了。
「如果你設定了停利點,卻沒有遵守停利點,那麼跟完全不會投資的人沒有兩樣。」
許多人在股市大漲時,常常會因為貪圖漲幅,捨不得獲利了結出場,直到市場行情反轉向下,才開始想盡辦法停損;事實上,如果有遵守停利點策略,你們不但不會錯過漲幅,更可能在市場反轉時躲過一劫。
現在蕾咪舉個實際的案例,來讓大家理解一下為什麼嚴守停利停損很重要,完整的出場策略會是怎麼進行的?
迷思一、獲利了結等於停止投資?停利出場就不能持續進場?
對於多數的投資人來說,我們通常持有的個股都不只一檔,所以,其實並不會每一檔股票都有相同的停利點,也不會每檔股票都同時達到他們的停利點,然後全部獲利了結;即使真的全部獲利了結了,你也可以重複的使用自己的選股策略來篩選,判斷是否有適合股票的標的可以重複進場、長期持有或直接轉移標的。
資本利得型-股票投資行為
以賺取波段為目標的投資,其實就是不停地重複以下過程。
選股→出場→選股→出場→選股→出場→…
假設每次的進出場,你的停利點設定在20%,那麼假設你有100萬的投資本金,經過三輪進出場並嚴守停利,這筆資金就會從100萬→100萬*1.2*1.2*1.2 → 172.8萬元;在你重複「選股→出場」這個行為時,可以幫助你歸零,重新用同樣的選股標準判斷這支股票是否適合持續持有,或是應該就此獲利了結。
迷思二、我買不到當初的入場價格怎麼辦?
這個是我聽過最有趣的問題,我們可以來算一個小學數學題,就可以輕易地破解這個迷思。
小明是個股市新手,開始學習投資股票。
某年3月 買進了股票A,買入價為50元,買進5張。
某年5月 股票A漲價到了60元,報酬率20%,達到了小明的停利點。
這時候小明陷入了掙扎,股市一片看好,他應該停利出場,或者是應該持續加碼?
其實這個掙扎根本不存在,而是將兩個問題混為一談。
停利出場是出場策略的問題,持續加碼是選股策略的問題,直接拆解來看就會清楚很多。
某年3月 股票A買入價為50元*5張 = 250,000元 = 25萬元是小明最初的投資本金。
某年5月 股票A市場價為60元*5張 = 300,000元 = 30萬元是小明的股票帳面價值。
因為已經達到停利點了,基於嚴守停利停損點的原則,我們會直接「視為」出場。
所以,小明現在擁有了30萬的投資本金。
那麼,假設經過一番選股策略的分析,股票A的基本面與財報面表現還是如我們所預期,具備高度的投資價值,那麼小明等於拿投資本金再去買股票A。
某年5月 股票A買入價60元*5張 = 300,000元 = 30萬元 是小明這時的投資本金。
請問「我買不到當初的入場價格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正確答案是「不管你怎麼做,你本來就買不到當初入場的價格啊!」所以有差嗎?到了某年5月,不論你是選擇買進、賣出或持有,你都買不到股票A買入價50元了喔!所以這個完全不應該做為你投資判斷的參考依據啊! 🙂
所以「停利出場」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不是。
繼續回到剛剛的問題,我們將會當作…
小明是投資新手,準備了25萬的投資本金。
某年3月 股票A買入價為50元*5張 = 250,000元 = 25萬元是小明最初的投資本金。
某年5月 股票A市場價為60元*5張 = 300,000元 = 30萬元是小明的股票帳面價值。
出場策略 決策點:由於股票A達到小明預設的停利點20%,因此視為出場,並且重複選股策略。
這時,出現兩種可能性。
(1) 股票A依舊符合選股標準,適合持續投資。
小明是投資菜鳥,準備了30萬的投資本金,並且根據選股策略,再度選出股票A。
某年5月 股票A買入價60元*5張 = 300,000元 = 30萬元 是小明這時的投資本金。
某年7月 股票A持續漲價至72元,再度達到小明的停利點,進入出場策略 決策點。
(2) 股票A不再符合選股標準,考慮投資股票B、C、D…etc
某年5月 股票A不符合選股標準,因此,小明決定將30萬本金改購買30元的股票B共10張
某年7月 股票B持續漲價或跌價到小明的停利或停損點,再進行下次的決策點。
因為人類具備損失厭惡心理,因此,只有讓你透過嚴守停利停損出場的方式,才讓幫助你腦袋清醒,重新客觀的評估自己的選股是否需要修正;因此,可以將出場策略視為選股機制再次啟動的決策點,就會單純很多。
特別是當你持有股票時,失去理智的機率會高很多,很難再客觀的評價你所擁有的股票;當股市大盤整體大漲的情況下,符合當初預期的選股標準的股票會越來越少,這時候因為依照停利點標準,也會自動地開始持有較多的現金,就能做到有效的提高報酬與降低風險。
迷思三、停利出場可能會減損獲利與報酬?
事實的真相是「停利出場」才能讓你持續擁有高獲利與報酬,才不會淪為紙上富貴一場空;我們繼續讓小明的經驗教會我們更多的事…
【如果沒有停利出場機制,小明看到的投資現象是這樣的。】
某年3月 小明買進股票A 買入價50元*5張。
某年5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60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某年7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70元*5張,帳面投報率40%。
隔年3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100元*5張,帳面投報率100%,覺得自己是股神。
股市突然大跌時,就慌了手腳,覺得時不我予。
可能會恐慌性的賣出股票,也可能會硬凹硬等,想等盤勢漲回來,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隔年7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60元*5張,帳面投報率突然變成20%,少賺的都覺得自己在賠。
每天都焦慮的觀望股市,想知道自己應該什麼時間出場比較好,後悔沒有當初100元時就賣出。
【如果具備停利出場機制,小明看到的投資現象是這樣的。】
某年3月 小明買進股票A 買入價50元*5張。
某年5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60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出場決策點1: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確認股票A適合投資,於是持續投資。
某年5月 小明持有股票A 買入價60元*5張。
某年7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72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出場決策點2: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確認股票A適合投資,於是持續投資。
某年7月 小明持有股票A 買入價72元*5張。
某年9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86.4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出場決策點3: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確認股票A適合投資,於是持續投資。
某年9月 小明持有股票A 買入價86.4元*5張。
隔年3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103.68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出場決策點4: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發現股票A成長周期開始減緩,也可能不符選股策略,因此轉移標的或獲利了結。
每次提醒大家要嚴守停利點時,多數人會有個迷思,認為停利以後就不能再買進,或是害怕買不到當初的價格,事實上,當你50元買進等到72元賣出;跟你50元買進60賣出,又60買進72賣出,這樣的投報率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風險卻會小的非常多,因為你才能對於股市趨勢變化更加敏感,也能持續的堅守你當初所設定的投資策略。
迷思四、投資股票只設定停損點?停損一定會賠錢?
蕾咪認為投資股票,如果想要賺錢,停利點遠遠比停損點更加的重要;只有設定停損點的下場,就是永遠只有賠錢出場。
只是,千萬要練習的是,不要被股票帳戶提供的投資報酬率數據給迷惑了;畢竟我們可不希望瞎忙投資股市幾年後,又回到最初的原點;因此,每一次出場決策點,就應該是一個新的原點。
同時,這也會大大的降低你錯估停損的機率。
假設,小明當初設定的停損是設定10%,停利點是20%。
那麼,如果你是小明,到了出場決策點3後,當你重新入場,你的投資入場點已經視為86.4元,因此,假設股票下跌超過10%,也就是77.76元時,就應該達到了你的停損出場點,重新進入新的出場決策點;這時候再重新評估是否要再入場。
延續上例,假設股票持續上漲:
→出場決策點3: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確認股票A適合投資,於是持續投資。
某年9月 小明持有股票A 買入價86.4元*5張。
隔年3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103.68元*5張,帳面投報率20%
→出場決策點4-1: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發現股票A成長周期開始減緩,也可能不符選股策略,因此轉移標的或獲利了結。
最後我們來結算一下,以小明最初入場的50元來說,理想情況的獲利出場,總資產共成長了107.36%。
延續上例,假設股票反轉向下:
→出場決策點3: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確認股票A適合投資,於是持續投資。
某年9月 小明持有股票A 買入價86.4元*5張。
隔年3月 小明持有股票A 市場價 下跌至77元,帳面投報-10%,到達小明的停損點。
→出場決策點4-2:重新進入選股機制,發現股票A成長周期開始減緩不符選股策略,因此轉移標的或停損出場。
最後我們來結算一下,以小明最初入場的50元來說,即使是停損出場,總資產還是成長了54%。
同時設定停利點與停損點,才能保證你即使停損出場時,還是有可能讓資產持續增值。
迷思五、出場策略會造成交易成本手續費提高很多?
對於投資新手,蕾咪建議你真的可以用「實際出場」讓股票帳面價值變成「現金存款」,之後再重新進行選股策略,來完成這樣的投資流程;因為許多人搞不清楚「股票帳面價值」與「現金存款」的差別,在股票交割戶的帳面價值顯示資產總額,就誤以為已經賺到這樣的錢了。
如果已經是投資老手,那麼你開始可以明確區分「股票帳面價值」與「現金存款」的差別,你就可以開始考慮不必實際做出買賣的動作,也能客觀的評估每一個出場決策點,假設適合持續持有,就持續持有該投資標的,適合加碼或減碼,也都可以依照實際情況調整。
最後,比起堅守投資策略所損失的手續費相比,股價下跌與腰斬的損失絕對更加地可觀。
開始練習打造自己完整的投資策略
不過不管是上漲或下跌,都會一樣用選股標準來篩選,賺取波段一樣用停利停損來決定是否進出場;所以,只拿股市大盤上漲或下跌來判斷要不要入場作為唯一依據的人,都是不懂股票的徵兆,建議不要急著入場。
不論股市漲跌都知道怎麼投資,才是我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