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不論公司規模大小,你都需要開始先建立組織分工,因為…
創業初期,我們並不一定會馬上就有千軍萬馬成為我們的團隊,甚至多數時候,我們經常處在一場混亂之中,人事管理上權責不清,老闆經常要出來收拾爛攤子?管理的書籍卻教我們的是大企業管理之道,在我們還是新創小公司時,只覺得內心徬徨。
然而,為什麼有的企業,可以從一人擴增到十人百人千人,逐漸發展成跨國企業?
有的公司卻永遠卡在年收一億以下的中小企業,上不去更高層級,無法更上一層樓呢?
繼前一篇聊到企業主的五種階段,評估完自己的階段以後,那麼我就必須來釐清一件事情,如何建立組織分工,來幫助自己更快的建構管理系統,進而幫助自己拓展事業版圖,並且得到更多的自由。
文章目錄
簡單的說,假設從0到1,我們會經歷以下的幾個階段。
成立公司→分析工作流程→建立工作制度→建立團隊→規模化
在傳統的管理學當中,我們知道俗稱的 產 銷 人 發 財,也就是以下這幾個項目。
產:產品製造,包含實體產品與資訊產品。
銷:銷售單位,包含業務與行銷,任何推動市場的行為。
人:人事管理,包含員工招募、訓練與獎懲制度。
發:研發單位,包含創新產品的行為,如果以行銷公司來說,就是企劃。
財:財務管理,所有金流的帳目管控與出納。
這是最傳統的組織管理分類,因此,如果在新創事業的初期,可以去檢視看看有沒有符合這些項目。
但是在現在企業經營的組織分工制度當中,我們可以分得更細緻,分為這七項。
經營管理:這是所有企業主應該著墨的項目,用以決定企業方向與經營策略。
人事行政:人員招募與內部行政管理,加速作業流程進行。
財務會計:用來作為金流的帳目管控與出納
行銷業務:銷售→用以服務現有客戶
服務生產:客服→用以維護舊客戶關係
品管訓練:品質→用以確認客戶對產品的回饋
公關擴展:公關→用以開發新客戶
所以,當你發現你身為企業主,卻正在經營管理以外的事情,那麼就代表手頭這件事情未來應該被分工出去;另外,除了多了經營管理以外,還多了品管訓練這部分,簡單的說,除了製造產品讓產品銷售出去以外,我們也要留意來自於消費者的回饋,確保產品或服務流程的精進。
說到改善與精進,是不是讓我們想到PDCA專案管理優化流程了呢?沒錯!事實上,不管是公司內部人員的訓練,或者是產品品質的優化,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持續改進。
問題來了!?
如果我的公司很小,只有兩三個人,也適合做組織分工嗎?
先說結論,當然可以。 🙂
公司小的時候,我們一樣可以把組織分工明確定義出來,確保公司的運作架構是完整的,只是在業務量較低、員工人數較少的前期,有可能許多人都是多功能性為主,身兼多職處理不同的事務。
比如說,一個大型的廣告公司,可能業務開發、行銷提案到行銷專案執行是由不同的部門進行;但是,在小型的公司裡面,可能每個專案經理都需要去做業務開發→行銷提案→專案執行→結案匯款,經歷這些流程。
當工作流程被明確定義起來,隨著業務量的提升,比如說:從每個月1個行銷案件,變成了每個月100個行銷案件;可能在最初階段,我們會先將業務開發→行銷提案 放在一起,接著把專案執行→結案匯款放在一起,分工給兩個人去做;但是,隨著公司的規模變大,業務開發可能有業務處理,行銷提案也許是行銷企劃去做,專案執行是專案經理去進行,結案匯款由財務會計負責處理。
草創時期:一個專案由一個人打理,業務開發→行銷提案→專案執行→結案匯款
初創時期,多個專案有兩個人打理,業務開發→行銷提案 與 專案執行→結案匯款
擴大時期:多個專案有多個人打理,業務開發、行銷提案、專案執行、結案匯款
這就是透過組織分工先明確定義,並且具體化工作流程後,隨著組織的成長,業務量增加,我們能更輕鬆地做出分工,並且規模化做批次處理的原因。
為了降低成本,刻意讓公司維持小規模,組織分工也是有好處的嗎?
當然。 🙂
試想一下我們當員工的時候,我們最討厭的事情,莫過於主管要求我們做當初尚未約定的工作事項;或者是,有些工作的責任歸屬權責不清,同時交給好幾個人負責,大家互相推託責任,或者是不知道該聽誰的指示才是正確,甚至是多個主管的意見衝突。
這才是讓所有企業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無法成長的致命傷。
因此,權責不清,往往會讓我們組織無法成長,即使一開始團隊成員身兼多職,但是,只要組織功能明確,在員工請假或流動時,也能快速地找到代理人,負責該項工作,而不至於造成過度依賴某些團隊成員,一旦人事異動,就造成公司業務停擺的現象。
身為企業主的我們,更可以在這個階段在同一個職位上面,多培養幾位可以互相代理工作的工作成員,讓業務內容可以無縫接軌,等到規模化的階段來臨,就可以順利地升級上去。
談完組織分工的重要性後,我們接著會聊聊 如何規模化?以及培養自己的主管團隊?